阅读提要
真正的长期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明确的长远目标,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目标。
坚持长期主义是因应市场竞争的定海神针,也是企业“不畏浮云遮望眼”,确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的最大底气。
坚持长期主义,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而是在坚持长远目标不变的情况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求变、创新求进。
□ 贾钢涛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山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总书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阳阀作为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行业翘楚,其百年发展历程可谓坚持长期主义的生动缩影,彰显出百年老店在技术迭代、市场变动与转型升级中的韧性力量。这种蕴含以创新技术为引领、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及科学管理为保证的长期主义,最终随着时间的沉淀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精神特质。
真正的长期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长期主义作为经济学概念而盛行于世,本意是强调投资要着眼于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回报。真正的长期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明确的长远目标,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目标。
从1924年名不见经传的“永巨”小作坊起步,到1955年“永巨”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公私合营企业;从1994年改制为国有控股股份公司,到新时代踔厉奋发,出口额占全年产值1/3……百年来,阳阀始终专注于阀门这一主业,一直坚持做好阀门这一拳头产品,书写了中国传统制造业“强起来”的壮美篇章。
跨越百年时空的阳阀历久弥新,无论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还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无论是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还是创新迸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代又一代的阳阀人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始终奉行质量为上、客户为本,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发展之路,将一个小作坊发展为今天的行业领军企业。纵观阳阀的百年发展史,既有初创时期矢志工业报国的一片初心,也有和平年代“护航大国重器运转”的历史荣光;既有应对产业迭代浪潮中的技术革新阵痛,也有奋进新时代加快推动产业调整、“退城入园”的浴火重生,充分体现出其“自强自信、改革创新、做大做强、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制造业逆风前行、披荆斩棘、敢于胜利的强大韧性。
坚持长期主义并非一成不变、按部就班
长期主义是一场接力跑。坚持长期主义,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而是在坚持长远目标不变的情况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创新求变、创新求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史,深刻说明了发展实体经济至关重要,深刻说明了企业自主创新至关重要,深刻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从阳阀到洛轴,从华为到宇树科技,中国制造无论是百年老店加快转型升级重塑辉煌,还是新兴科技异军突起火爆出圈,无论是拥有全球最完备产业链,还是中国制造总体规模连续数年居世界前列的骄人业绩,都离不开中国制造战略规划的擘画牵引,离不开中国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澎湃活力。
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先导,厚植企业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制造业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的背后,离不开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的作为全球民用无人机领域的巨擘,在研发投入方面不惜重金,拥有多项核心技术,领先国内外同行。有的无惧西方技术打压,以“干就完了”的巨大魄力推动自主创新,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以铁的事实说明了西方世界“小院高墙”根本挡不住中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劲步伐。这种注重自主创新的长期主义,既避免了技术断代风险,也为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同频共振提供了必要前提。
坚持以品牌塑造为关键,支撑企业拓展新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品牌打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品牌比重达32.4%,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质量过硬、智能绿色的中国家电继续畅销海外市场,一批新能源汽车品牌加速出海,在许多国家“圈粉”无数。越来越多的企业紧跟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大产业链条建设,针对不同国家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产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经受洗礼、成长壮大,成为担纲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坚持以科学管理为抓手,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新时代以来中国制造业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企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完善企业治理、弘扬企业家精神、注重改革创新的过程。那些名企的成功既有强化战略管理,将企业发展与要素有机整合,防止盲目多元化扩张的先见,又有注重内部管理、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的硬招,既有注重防范、化解风险的内嵌机制,又有注重人文关怀、强化精神激励的企业温度。可以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矢志攻坚造就大国重器,自立自强攻克关键技术,锐意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从个别企业涅槃腾飞到中国制造整体发力,从建设制造大国迈向建设制造强国,这是中国经济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制造积极推动增量式变革、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
坚持长期主义要审度时宜、虑定而动
坚持长期主义是企业因应市场竞争的定海神针,也是企业“不畏浮云遮望眼”,确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的最大底气。
保持战略定力,锚定企业持久发展的总体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喜新厌旧”,决不能“脱实向虚”。政府要有战略定力,坚决支持企业转型发展,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企业要有坚强底气,坚决落实国家战略,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建设制造强国,要求企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这不是权宜之计,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建设制造强国,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专注研发,持续开发具有国际领先的卓越产品,又要有建设制造强国的雄心矢志创新,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这种长期主义发展模式,审度时宜,虑定而动,既有宏观战略层面的擘画,又有实践探索层面的托举,既注重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又确保具体举措接得住,从而做到以企业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加大自主创新,聚力企业转型升级的硬核力量。办好企业必须要有拳头产品,这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要让优秀产品占领市场,必须坚持既不能丢掉企业的看家本领,又要瞄准市场做科研,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中国制造向新向智发展。只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市场需要,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抢占先机。建设制造强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自主创新中壮大中国制造的筋骨,在传承发展中赓续中国制造的荣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分级打造中国制造名品方阵,推动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重精神传承,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力担当。坚持长期主义,不是简单地“坚持”,而是遵循企业发展规律、顺应市场变化规律的创新应变,是企业主体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擘画。一个不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做不大,一个不注重品牌提升的企业做不久,一个不注重文化传承的企业做不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厚实企业文化底蕴至关重要。既要保证企业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又要保障员工收入稳定增长,难不难?既要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又要培育新质生产力,难不难?既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又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难不难?很显然,都不容易,但又必须要做。以长期主义做这些难而正确的事,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产品升级、品牌打造,统筹好改革牵引、自主创新和人才延揽的叠加效应,培育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真正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淘操盘配资,深圳股票配资公司,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