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长群体普遍被授予中将军衔,兵团级则是上将。
但其中有七位将领突破常规获得上将军衔,其中包括:贺炳炎(第1军军长)、彭绍辉(第7军军长)、李天佑(第38军军长)、刘震(第39军军长)、韩先楚(第40军军长)、洪学智(第43军军长)、黄永胜(第45军军长)。
他们跨越不同野战军系统,却都在军衔评定中实现“军长-上将”的跃升,要知道不少副兵团级乃至兵团政委都是中将,为何他们却可以突破成为开国上将呢?
图片
02这七位上将虽然只是军长,但是其早期军事生涯的起点都不低,尤其是在红军时期的经历几乎都是红军师级军官,这构成晋升的“硬核门槛”。
贺炳炎1929年参加红军,长征中任红二军团5师师长,在云南瓦屋塘战斗中右臂被炸断被称为“独臂将军”。
彭绍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33年反“围剿”中左臂中弹截肢,曾调任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参谋职务。
图片
彭绍辉上将
李天佑14岁参加百色起义,19岁任红三军团5师师长,湘江战役中率两个团阻击国民党军两个师,掩护中央纵队过江。
刘震1931年参加鄂豫皖红军,22岁任红十五军团75师政委,直罗镇战役中率部夜袭牛元峰部。
韩先楚1930年参加黄麻暴动,长征中任红二十五军营长,护卫红二十五军北上陕甘,西征甘肃前升任红78师师长。
洪学智1929年参加商南起义,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三过草地期间组织筹粮工作,保障了红四方面军后勤供应。
图片
韩先楚上将
黄永胜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中央苏区时期任红一军团2师师长。第四次反“围剿”中指挥黄陂伏击战,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
我们可以发现这群将领虽然只是军长,但是其早期革命经历丝毫不比其他上将逊色,都是28-30年的老红军,而且均已成为红军师级干部。
从这点来说上将绰绰有余的。
图片
洪学智上将
03除了早期资历过关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几位将军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都曾起到过很大的作用,其军功同样超越了一般的中将军长。
比如贺炳炎虽然是独臂将军,但却是红二方面军到120师再到西北野战军的一员猛将,其在宜川战役用“围城打援”立体作战粉碎了胡宗南集团西北防线。
另一名独臂将军彭绍辉则是太原会战的功勋,其用坑道爆破破城墙率先突破进入太原,取得了太原战役的胜利。
图片
贺炳炎上将
李天佑不必多说,林总麾下的一员猛将,有着“东北猛虎”的美誉。他作战勇猛,指挥果断领部队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解放四平,到解放天津,再到率领第三十八军南下,进军华中、两湖、两广之地,可以说军功甚至可以比拟兵团司令。
刘震率领的第二纵队是整个东北野战军纵队级中,歼灭的敌人数量最多,为东北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国后刘震又是我军空军副司令员,对我国航空事业有着重大贡献,其获得上将军衔也是实至名归的。
图片
刘震上将
旋风司令韩先楚同样是一位战神人物,四保临江包围了南满根据地的第一元勋,木船夜渡海峡更是创造了解放海南岛的奇迹。
洪学智既能上战场领兵打仗,又能搞后勤保障工作,从红军时代开始就是我军最优秀的后勤工作者。
在抗美援朝时期,洪学智被誉为志愿军“大管家”, 创造了一条美军怎么也轰不烂的后勤线路,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至于四十五军军长黄永胜,虽然他后来犯了重大错误但是他和林总一样,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功勋卓著的四野名将,上将也算是应得的。
图片
李天佑上将
041955年授衔工作组设定的评估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既要考虑军功也要考虑资历、山头等多种因素。
在这七人无论是资历还是军功授衔上将其实都是合格的,虽然在解放战争中只是军长但那也是因为我军的兵团有限,总要挑选一部分更合适的人。
但是如果从贡献和资历来说这七位将军并不比其他上将差,因此才能完成军长跃升上将的传奇。
1949年全军整编后我军总计四十八个军,四十八个战功赫赫的军长,其中只有这七位得以授衔上将,也足以说明他们的特殊贡献和地位。
图片
黄永胜上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淘操盘配资,深圳股票配资公司,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