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虽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它确实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拥有机会并不一定能成功,但没有机会,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机会这种东西很多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无法准确预见机会何时降临,只能耐心等待,并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这一点,东晋桓温的儿子桓玄做得非常出色。
桓玄的命运,或许不能简单用“运气好”或“运气差”来概括。若说他命运不佳,他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赫的父亲,但这个父亲在他年仅五岁时便去世,未能为他铺设太多的生活道路。而若说他命运较好,虽然他得到了一个“好父亲”,但这个“好父亲”在他年幼时便离世,导致他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命运。
桓温一生共有六个儿子,桓玄是最小的一个。按中国传统的家族继承原则,桓温毕生积累的政治资本与桓玄的关系并不大。无论是嫡长子继承,还是家庭的权力传承,按照常理,作为最小儿子,且还是庶出,桓玄并不可能继承家族的重任。然而,在东晋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社会风气与国情促使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家族的继承并非单纯按照嫡长子来决定,而是看谁更有能力,谁能够保障家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尽管桓玄是庶出且最小的儿子,依然有机会继承桓温的爵位。
展开剩余77%桓温在临终时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安排:让桓温的弟弟桓冲暂时掌控家族事务,并将自己的爵位传给最小的儿子——桓玄。事后来看,这个决定无疑是堪称高瞻远瞩的操作,帮助桓家在他去世后平稳过渡,避免了家族的动荡。
桓冲,这个曾被历史低估的政治人物,实际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温和和理智,为桓家提供了稳定的过渡期。考虑到桓温临终之前的激进做法,桓冲的稳重无疑是桓家能够安然度过风波的重要原因。换作其他桓家成员,可能早就因内部纷争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更值得一提的是,桓温在死前给桓玄设定的继承安排,其实是一种极为聪明的战略。将自己的爵位传给年仅五岁的桓玄,既可以避免其他家族成员对桓温安排的反对,又可以为家族留下一个相对安全的过渡期。桓玄的年纪虽小,却为桓家争取了极大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桓家能够在没有太大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完成过渡。
桓玄的早期表现也证明了他确实有过人的政治天赋。虽然他在父亲去世后的孝期满后仍年仅七岁,但他的行为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在桓冲离开扬州时,桓玄随同其行,并在告别时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面对家族曾经的故吏,七岁的桓玄流下了眼泪,表现出对父亲遗产的深刻理解,这让周围的人都感到意外。这种对家族命运的关切,也预示着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领导者。
随着桓玄渐渐长大,他在外貌和才华上都表现得非常出众。除了文章和艺术造诣,他还胸怀大志,立志要重振家族的辉煌。尽管桓玄在23岁时才开始进入官场,但他仍然表现出了相当的政治潜力。然而,由于其父桓温的影响力,桓玄在东晋朝廷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最终,朝廷为避免桓家垄断权力,将桓玄安排到了一个无权闲职——太子洗马。
桓玄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自己的潜力不应该仅仅被束缚于一官半职。于是,他辞去了这个“闲官”,并表达了对朝廷安排的不满。他并没有急于投身新的职务,而是选择回到家族的根基——荆州。这一举动,无疑展现了他强烈的独立性和对家族利益的深切关怀。他宁愿辞官回到家族的核心区域,也不愿意接受任何限制自己发展的安排。
回到荆州后,桓玄并未顺利过渡。在那时的荆州,桓家的敌人——王忱掌握着权力。王忱一直是桓家的对头,并对桓玄充满敌意。王忱在桓玄的监督下不断施加压力,使桓玄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然而,桓玄并未气馁,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策略,最终为家族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
桓玄通过深思熟虑的政治操作,找到了合适的时机,最终成功掌控了荆州的政权。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桓玄必须应对来自朝廷、家族内部以及地方势力的多重压力。但他的智谋、耐心和对家族利益的坚持,使得他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桓玄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展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他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巧妙地处理了与敌对势力的博弈,最终为家族争取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即使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他的抱负,桓玄的政治才能依然值得称道。他的故事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即使身处困境,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机会终会到来。
发布于:天津市淘操盘配资,深圳股票配资公司,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